湖北省咸宁市纪委监委深入一线,了解不动产登记服务质量等情况,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图为该市崇阳县纪检监察干部在县不动产登记中心了解相关情况。袁木成 摄
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及时发现、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湖北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监督推动化解不动产“登记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推动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创新机制破解瓶颈、系统施治筑牢根基,推动不动产登记工作系统性提升,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合力攻坚,攥指成拳破壁垒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累计化解32.67万套“登记难”房屋问题。这一数字,既是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性的真实反映,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动真碰硬、攻坚克难的有力印证。
2024年8月以来,省纪委监委在全省牵头组织开展不动产“登记难”问题整治,集中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着力推动化解,切实为群众和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群众无过错即办证”,是贯穿此次整治最鲜明、最坚定的原则。然而,工作人员梳理发现,“登记难”成因复杂,常涉及开发商资金链断裂、代收税款被挪用、竣工验收资料遗失等多重历史遗留问题,靠常规手段难以突破困局。
为此,省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会同省政府分管领导、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主要负责人专题调度,推动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全面排查、持续攻坚。在与省自然资源厅协同推进的基础上,联动派驻纪检监察组同向发力,对问题项目实行台账管理、分类处置、跟踪督办,努力实现历史问题不搁置、群众权益不减损。
机制创新成为破局关键。省纪委监委联动自然资源、住建、税务、法院、公安等8个关键部门,构建起常态化联席会议、问题线索转办、跟踪督办等5项工作机制,并配套出台工作指引,明确8类办证情形,为基层推动问题化解提供了清晰可行的政策路径。
在省纪委监委的示范带动下,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治理路径。十堰市纪委监委实行周调度月督办,督促市自然资源部门与城管、公安、法院等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创新实施“三分四制”改革——“证缴分离、证罚分离、证验分离”,三项分离原则,将开发企业责任和履行不到位义务,与购房群众依法取得物权的权利剥离开来。实行“承诺制、容缺制、并联审批制、一票否决制”四项制度,确保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大幅优化审批流程。以当地的彪炳盛世广场项目为例,因施工方不配合导致竣工验收资料缺失,证件办理工作长期停滞。改革推行后,项目消防和工程质量安全经专业鉴定确认后,相关部门即可据此办证,困扰业主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荆州市纪委监委开展“嵌入式”监督,紧盯不动产权证办理过程中吃拿卡要、推诿扯皮、久拖不办等问题,通过建立列席同级工作组会议、违纪问题线索同步移交机制,对重点问题挂牌督办,推动部门协作效率显著提升,问题化解周期缩短了近60%。
“以前办理不动产过户需要多次跑、多头跑,现在直接掌中办,交房交证零时差!”宜昌市一新建小区业主在“朋友圈”为宜昌不动产办证速度“点赞”。
企业和群众办事感受是检验整治成效的重要标准。省纪委监委深入一线监督,持续推动行业部门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服务质效。督促各地推出“双通道”服务:在市、县两级市民中心设立“专窗办、延时办”专窗,保障群众即来即办;组织“网办管家”主动进小区“送证上门”,为外地业主、行动不便群体开通“云端服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系统整治,亮剑清障祛沉疴
整治中,省纪委监委聚焦不动产登记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中梗阻”和“微腐败”,构建“监督覆盖—线索深挖—严查快处—警示震慑”闭环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清除阻碍群众办证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决不能因开发商违法让群众买单,决不能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违法行为合法化!”省集中整治办民生实事工作组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摸清底数、靶向施治,省纪委监委开展全域摸排,将全省暂未办理不动产登记的预售商品房项目纳入整治、统一化解。同时,积极拓展问题反映渠道,督促省自然资源厅通过省内主流媒体公布问题线索征集和投诉举报电话,对涉及工作人员的相关问题线索第一时间移交纪检监察机关。
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室组地”联动机制,组建督查组,下沉不动产登记窗口、社区网格、项目现场,围绕职能部门整改落实、政务服务、工作作风开展实地督导检查,重点排查开发商挪用契税、违规代收费用、拒不配合验收,以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吃拿卡要、推诿扯皮、搞权力寻租等问题。
武汉市纪委监委综合运用监督检查、巡视巡察、信访举报等渠道,全面起底问题线索,逐条登记建立台账,精准分析研判,对不动产权证办理相关问题优先受理、快查快办。今年以来,已立案44件,处理处分23人。松滋市纪委监委采取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听汇报的方式,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监督检查,严查办证过程中的吃拿卡要、作风漂浮等问题,立案查处4人,对典型案例通报曝光,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开展作风整顿。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重点疑难问题,省纪检监察机关实行“领导包案+提级办理”,确保查深查透,形成震慑。应城市纪委监委紧盯部门推诿、“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对8个未按时限解决办证问题且信访问题突出的“老大难”住宅项目进行挂牌督办,立案查处4人,联合公安、税务等部门清收拖欠的税费7000余万元,在解决办证问题的同时,有效挽回国家损失。
整治开展以来,全省共发现工作作风问题71个,移交问题线索189条,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267人次,立案查处党员干部423人,党纪政务处分326人。
清源固本,建章立制促长效
不仅要“治已病”,全力化解存量问题,更要“防未病”,从源头上堵塞漏洞,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在整治中,省纪委监委强化系统思维,持续推动监督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针对开发流程监管漏洞,省纪委监委通过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工作约谈提醒等方式,督促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严格审批权限,规范预售、验收、交付全流程。全省推行“交房即交证”改革,已实施项目1170个,颁发证书50.33万本。
襄阳市纪委监委围绕政务服务一窗受理、强化信息互通共享、加快房产手续办结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监督检查,推进“交房即交证、交地即交证、抵押即交证”常态化,形成“一般业务窗口办、疑难问题集中办、重大问题联席办”高效机制。黄石市纪委监委聚焦审批效率问题,督促职能部门出台工作手册,在全市推行“不动产登记全流程标准化”,将一般登记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
为破解规划、用地、施工、验收等环节信息不畅的问题,省纪委监委推动构建“审批—监管—登记”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协调自然资源、住建、税务、法院等12个部门信息互通,推动项目审批、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23类关键数据实时共享、同步核验。
在技术赋能方面,十堰市纪委监委督促自然资源部门创新搭建“城市慧眼”智能监管平台,对新建楼盘全流程监管,通过无人机定期航拍比对,将违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新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产生。
在推动问题解决的同时,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标本兼治,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监利市纪委监委在严肃查处某规划管理所负责人监管失职、导致项目超规划建设及业主无法办证的问题后,组织召开全系统警示教育大会,公开宣布处分决定,并安排关键岗位干部旁听庭审,持续释放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同时,推动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全员法规专题培训,修订完善现场核查等内部制度,以制度刚性执行促进权力规范运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通过典型案例通报、编纂忏悔录、开展廉政谈话等方式,督促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领域监督治理,推动从“办成事”向“办好事”升级,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特写丨板桥铺的圆梦时刻
秋末冬初,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板桥铺安置区的清晨被一阵热闹打破,不动产权证集中发放正在有序进行。社区服务站门前,年过六旬的徐其菊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不动产权证书,“拿到了,心里就踏实了。”这一刻,她和266户居民,等了9年。
对板桥铺村民来说,安置房本是他们告别深山危房、开启新生活的希望,但产权归属的历史遗留问题,却成了每个人的心病。“住是住下了,可心总是悬着的。”这句感慨道出了所有搬迁户的共同心声——家有了遮风避雨的实体,却缺少法律层面的认可。
转机始于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的主动介入。县纪委监委将这个民生难题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工作人员不光在会议室里听情况问进展,还频繁走进安置区,挨家挨户倾听诉求,实地跟踪办理情况。在他们的推动下,自然资源等部门被真正“撬动”起来。
专项服务队迅速组建,直面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创新审批模式,变群众“跑腿”为数据“多跑路”,采取集中会审、并联审批的方式,主动下沉社区现场办公。那段时间,社区服务站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工作人员耐心梳理每一户的办证堵点,实行“一户一策”精准破解,直至所有堵点都被打通。
如今,一本本深红色证书陆续交到村民手中,不仅赋予了他们对家园的法律保障,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新生的希望。几位领到证书的邻居聚在一起兴奋地交谈,欢声笑语在院落里回荡。徐其菊眯起眼睛,仔细比对证书上的名字和住址,眼角泛起笑意。
“这下,才算真正在这里扎下根了。”她轻声说道。(吴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法制舆论监督网
执行副总编:李守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