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李海燕(左三)与相关部门同志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现场推动解决某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中梗阻”问题。资料图片
当重点项目建设正处关键时期,她严格监督执纪,护航优化营商环境;当市民办不下房产证,她与相关部门同志一起逐一研究堵点,协调打通“办证”通道。她用担当尽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守护着民心向背的根基,她温柔而坚定、务实且果敢。
她是山东省“铁纪护航”先进个人、济南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李海燕。她带领团队以直插一线的锋芒刺破形式主义的泡沫,用“监督的再监督”智慧撬动部门协调不畅的困局,在恪守权力边界中拓展执纪为民的领域。于她而言,监督从来不是冰冷的条规套用,而是激活担当的灼灼匠心。
心中有民:直击痛点疏堵点,护航民生有力度
党风政风监督,直面的是作风顽疾,关切的是百姓福祉。李海燕常说:“监督不是‘一禁了之’,更要‘疏堵并举’,既守住纪法红线,也为干事创业架起桥梁。”
在推动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中,李海燕敏锐察觉到一些干部在“清”的前提下,对“亲”的边界存在困惑。“经过审批的剪彩仪式可以参加吗?”“行业协会、商会的年会该不该去?”面对这类高频咨询,她深知,简单的“能”或“不能”无法破解根本问题,必须让执纪执法的底层逻辑深入人心。她牵头梳理政策边界,明确“触碰红线的事坚决不做,履职范围内的事必须敢为”:礼品不能收,但公务活动可按规定参加;企业服务不能缺位,但对利益输送坚决说“不”。
在省纪委监委出台政商交往负面清单的基础上,李海燕牵头制定“双11条”倡导清单,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立起“风向标”。倡导领导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加强机关与企业之间的党建联建,激发企业活力,凝聚发展合力;倡导企业家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主动通过正常渠道向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反映实情、建言献策。这两份清单跳出“禁止性规定”的维度,以文明倡导搭建起政企沟通的桥梁,让“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理念成为共识。
“‘校园餐’连着千家万户,监督必须实打实,不能有半点虚功。”2025年9月,收到省纪委监委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提示后,李海燕当天下午就召集教育、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业务骨干在会议室里碰头,当场敲定“拉网式排查+市级抽查”方案。“区县报的‘亮点学校’我们不看,抽查点位由我们现场定。”李海燕说,“到了区县我们才告诉去哪个学校,就是要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4个市级抽查组直奔15个区县(功能区),不提前打招呼、不预设路线,随机走进各学校。在某区一所民办学校,抽查组当场发现食材储存不达标问题,立即督促整改;在城郊某学生餐供应点,工作人员查出餐具消毒记录造假,当天就约谈了相关负责人。
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中,李海燕的工作方式同样犀利。为了履行好“监督的再监督”职责,2024年国庆期间,她带领同事们与电视台记者一起深入一线了解相关情况,污染企业夜间偷排、渣土车违规倾倒的事实被真实记录,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直面问题的素材。如今,“泉城蓝”已成为济南常态,这背后,有她用“铁腕监督”推动责任落实的一份力量。
从护航优化营商环境到生态环境保护,从乡村振兴资金落实到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整治,都少不了李海燕带领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执纪的身影。他们避开“被调研式”的预先安排,深入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校园食堂,在与群众的直接交流中,捕捉未经“美颜”的真实情况。“我们既是作风顽疾的纠治者,也是文明新风的引领者。”李海燕说,“只有看到原生态,监督才能精准发力,整改才能有的放矢。”这种“不走经典路线”的坚持,背后是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深恶痛绝,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
监督有界:执纪执法守边界,履职尽责有尺度
2023年初,济南遥墙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一个看似不大的问题却困扰了项目方数月:工地上的工程机械加油不便,需远赴场外,严重影响工程进度。症结在于,虽然机场飞行区内有一座撬装式加油装置,但因规划和政策调整,未取得相应资质投入使用,而新规划的加油站要到2024年年底才能投入使用。审批撬装式临时加油站涉及商务、应急、规划等7个部门,运输、环评、安评、土地、设计、救援等方面,都需要准备资料上报,审批环节互为前置,陷入“死循环”。
“当时职能部门间确实存在协调不畅的问题,服务重点项目不够积极主动。”李海燕回忆说,济南市纪委监委围绕全市的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了“清风护航六项行动”,通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党员、干部在服务重点项目中存在的纪律作风问题。但针对这些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应该如何介入?她的选择展现了清晰的角色定位——“我们纪委履行的是‘监督的再监督’职责,绝不能冲到一线越位代劳。”
一个可行高效的监督方案在她脑中形成:以跟进监督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切入,商请市商务局牵头召开协调会,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工作人员以列席身份参加会议。果然,在“监督在场”的氛围下,以往议而不决的难题,7个部门都立足职责拿出了解决方案,困扰项目数月的“加油难”问题得以解决。
这种“不缺位、不越位”的监督智慧,在推动巡视巡察整改工作中效果更为凸显。作为市委巡察整改日常监督办公室主任,李海燕牵头建立“1+8”监督协作机制,统筹市委办公厅、组织部等8家单位力量,通过参加审核整改报告、组织整改成效实地评估等方式,对中央和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链条监督。在她的推动下,联席会议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边界,既防止职能部门推诿扯皮,又避免纪检监察机关大包大揽,确保整改监督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有效监督,不仅体现在恪守职责定位,更运用于证据收集的全过程。在线索研判上,对于党风政风监督室组织察访发现的问题,她要求全室同志必须经过严格筛选。“证据指向模糊、不够扎实的,一律筛掉。”她常说,“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线索数量,就贸然去核查,干扰干部正常工作。精准研判问题线索,是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干部负责。”她经常提醒同事们,监督检查中的取证,必须实事求是,尤其是在察访违规吃喝问题时,一定要严格依规依纪依法。“这既是对干部个人权利的尊重,也是保护营商环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李海燕说。
带队有方:未雨绸缪快推进,谋定而动破难题
党风政风监督涉及面广、临时性工作多,不能仅满足于“亡羊补牢”,更要注重“未雨绸缪”。李海燕善于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把握规律,提前谋划,总结经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2024年4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启动之初,上级文件刚下发,李海燕便意识到“早谋划才能早落地”。她立刻召集全室同志,结合济南此前工作基础与群众诉求,提前起草市级集中整治方案——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梳理维度,到职能部门协同的衔接细节,每一项都反复推敲,第一时间完成定稿印发,为全市集中整治工作赢得“黄金启动期”。“她总说,‘上级部署是方向,群众需求是标尺’,提前一步谋划,才能让政策落地更贴民心、更顺民意。”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李佳蔚说。这份“提前量”的背后,是李海燕对工作方法的持续复盘与总结。面对集中整治中“部门协同难、问题推进慢”的痛点,她总结出“三函三单”工作机制:向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制发提示函、提醒函、关注函,层层压实责任;督促职能部门建立群众急难愁盼清单、自身问题清单、线索移交清单,实现问题“全周期管理”。这一机制有效推动了全市集中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参与机制搭建的年轻干部说,“跟着她工作,总能学会‘从零散问题里找规律,从复杂工作中理思路’。”
而在解决被查封房产过户这一民生难题时,李海燕的“解题智慧”更显温度与力度。此前,被法院查封的房产无法进行买卖过户,不少群众面临“房难卖、债难还”的困境。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提出“带封过户”模式,允许被执行人在房产查封期间自行出售,破解传统拍卖周期长、变现难的问题。但该模式却在推广中因相关部门对“手续合规性”的顾虑陷入停滞——担心出具认证后承担风险,导致多部门会签文件“卡壳”。为推动解决问题,李海燕立刻召集住建、自然资源、公证等部门召开现场会,直面主要矛盾:“群众的急难愁盼不能等,合规的风险我们一起扛。”为了鼓励职能部门敢于创新探索,更好服务民生,她向市纪委常委会建议研究提出“风险备案”思路,打消其思想顾虑。最终,原本计划5天完成的流程,仅用2天便落地,8部门联合出台“带封过户”指导意见,在全国首创“带封过户”执行模式。截至2025年上半年,这项创新已帮助171户家庭处置房产,成交金额达3.14亿元。
独行快,众行远。在党风政风监督室,李海燕很注重培养团队的“战斗力”:推行“以老带新、以干代练”,让每名干部都参与重大监督项目;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她总是带着大家一起干;部门里的同志叶勇外出讲课,她会调侃“叶老师快讲成名师了”,言语中满是对年轻同志成长进步的欣喜,让严肃的工作氛围里多了份温情。在她的带领下,党风政风监督室形成了“人人心中有团队、时时刻刻有准备、急难险重有担当”的风气;15人的团队每年要完成政治生态评价、纠治“四风”、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各类专项整治等几十项工作,每个人都成长为“多面手”。党风政风监督室的同志们都说:“海燕主任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工作方法,更是做事的态度、为民的初心。”
记者手记 | 方寸间权衡 细微处坚守
结束对李海燕的采访,她那句“监督从来不是冰冷的条规套用,而是激活担当的灼灼匠心”,始终萦绕心头,让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温度与尺度有了更深认知。
初见时,刚开完工作部署会的她虽带疲惫,眼神却格外笃定。采访中发现,这份笃定藏在她“不走寻常路”的监督里:为查明“校园餐”实情,直插偏远校区;为治理生态污染,深夜捕捉偷排实证;为解民生难题,逐一审视流程堵点。每一次打破常规,都是对“执纪为民”的生动践行。
最触动我的,是她对执纪执法“边界”的把握。破解遥墙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加油难”,她不越位代劳,而是以“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推动七部门破题。这种“不缺位、不越位”的做法,彰显了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法治化底色——纪法不是束缚干事创业的“紧箍咒”,而是划定行为边界的“导航仪”;监督不是挑刺找茬的“放大镜”,而是撑腰鼓劲的“定心丸”。
她对“规范”的执着同样深刻。线索研判必求证据扎实,推动建立“三函三单”机制闭环解决民生问题。这份严谨,源于对权力的敬畏——每一次判断都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走出办公楼,济南的天空澄澈湛蓝。我忽然懂得,所谓“匠心”,正是李海燕们把为民初心融入每一次履职,于方寸间权衡,在细微处坚守,让监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这便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干部最动人的样子。(曹静静)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