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监督质效直接关系到群众对正风肃纪反腐的切身感受。当前基层监督实践中,发现问题不精准、处置问题不规范、整改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破解这一难题,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关键环节,强化衔接联动,推动基层监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精准发现问题。针对基层监督容易受“熟人社会”干扰、信息来源有限的难题,要建立“主动排查+多元汇集+智能研判”的线索发现机制,主动下沉,通过片区协作、交叉监督等方式打破人情羁绊,畅通“码上举报”“监督一点通”等群众反映问题渠道,让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聚焦重点,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惠民政策落实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纳入监督清单,做到有的放矢。要善于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政务、财政、民生等领域数据资源,构建智能监督模型,提升发现问题的精准度。
规范处置流程。问题线索处置是监督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建立“集体研判+协同办理+全程管控”处置机制,确保问题线索精准受理、集中管理,畅通受理渠道,统一归口管理,建立台账,编号登记,做到全程留痕、动态更新,从源头防止失管脱管。要科学研判、分类处置,由县纪委监委统筹把关,坚持集体与分级结合的研判方法,综合考量线索可查性、成案率等因素,按照“室组地”联动等模式,精准运用谈话函询、初步核实、暂存待查、予以了结等方式进行分类处置,审慎提出处置意见,确保分类精准、适用得当。要规范办理、强化监督,对在办问题线索“挂图作战”,严格按时限要求预警、督办,依规依纪依法开展核查,确保证据扎实、程序合规。
强化整改落实。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推动问题解决、促进治理完善。要建立“整改方案+过程督导+成效评估”的落实机制,对监督发现的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实行销号管理。上级纪委监委要通过调研督导、“回头看”等方式,跟踪整改进展,重点看整改措施是否到位、制度漏洞是否堵塞、突出问题是否解决。要将整改情况纳入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评价体系,对进展缓慢、敷衍应付的,及时约谈提醒,对虚假整改、纸面整改的,严肃追责问责,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收兵。要督促指导被监督单位从制度机制层面查漏补缺,把整改举措融入日常管理,转化为长效机制。对于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适时开展系统治理,实现“解决一个问题、总结一类规律、治理一个领域”的综合效果。(吴刚,作者系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法制舆论监督网
执行总编:曹锦宝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