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来到英国曼彻斯特。他们亲身感受到技术创新的力量,目睹了通过操作机器“一个工人做着200人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深入思考关于科技创新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人类实践的内在关系。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巨大威力,体现在劳动过程的“技术之变”与社会结构的“制度之变”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生产工具革新为标志的技术创新,是划分经济时代、推动生产力提高的直接杠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他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形象地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手推磨”与“蒸汽磨”的对比,揭示了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创新如何成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物质动因。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机器大生产如何第一次使自然力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
另一方面,以劳动组织方式变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的重要一环。马克思观察到,协作本身就能带来生产力的质变。他在《资本论》中指出:“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如何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明确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本身,即使不改变工具,也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他认为,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变革,都属于创新的广阔疆域。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技创新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复杂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工业革命起源进行了考察,发现蒸汽机问世后,过了将近一个世纪才随着工具机的突破性发展启动工业革命。这体现出创新是技术内部各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起点,其本身就包含着从量变到质变的曲折历程。
正是基于对这一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格外强调科技创新所需的精神品格。他在《资本论》中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在给朋友的信中表示,科技创新的真正解放与充分应用,有赖于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建立。届时,共产主义将真正成为“不受束缚的科学的堡垒和苗圃”。
创新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基因密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毛泽东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纵观一百多年党史,我们党根据不同形势任务,提出科技发展策略,引导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能力竞争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意识,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理论,继承和发扬我们党一贯重视创新的优良传统,切实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加坚实的战略支撑!(作者:汪榕焕 何兵兵,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法制舆论监督网
执行主编:王全明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