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守水护水重任。近年来,十堰市纪检监察机关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牢固树立以生态主动增强政治主动、以对标主动服务支点建设、以治理主动补齐生态短板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水源区保护政治监督,全力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坚决答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的“确保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政治考卷,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强化牵引带动,构建齐抓共管格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模大、范围广,关涉方方面面,需要以有力监督推动各方扛牢主体责任,共同构建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联合整治、纪委监委专责监督的工作格局。市纪委监委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重要回信精神,将水源区保护作为政治监督主题主线,强化纪检监察系统内部的纵向联动和与有关部门的横向协同,联合监督检查室、派驻纪检监察组以及地方纪委监委,协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住房和城市更新等职能部门联动开展监督,推动监督体系与责任体系耦合嵌入、有机对接。印发《关于加强水源区保护政治监督的若干举措》,将“早发现、快处置、防源头、建机制、广协同、严问责、强保障”等环节具体工作任务纳入政治监督台账,细化分解到各监督检查室、相关派驻机构和县(市、区)纪委监委,督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等任务落实。同时,将履行生态环保政治责任情况纳入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纪委监委负责人同下级“一把手”谈话、领导班子信访举报分析内容,推动各级党委政府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生态环保责任落实落地。
强化监督推动,精准处置问题隐患。政治监督关键在于精准发现和解决问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涉水企业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聚焦薄弱环节精准监督、综合施策,推动问题应改尽改、彻底整改,实现常态护长效治。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定位,坚持常态监督、清单管理、靶向纠治,紧盯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支沟治理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围绕责任落实、风险防范、问题整改、贯通协同、系统治理等方面,提出工作提示和纪检监察建议,切实让监督跑在风险前面。系统梳理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以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常态化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建立问题、整改和监督三张清单,对整改情况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推动制定《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等制度,促进形成常态长效机制,确保各类问题见底归零。
强化协同联动,广泛凝聚各方合力。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整体性、关联性、跨界性,必须紧盯水源区保护点多线长面广,工作条线交叉、权责分散等特点,强化监督监管协同联动,做到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市纪委监委制定《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保护协同监督工作方案》,积极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纪检监察组、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相关建管部对接,共同构建协同监督机制;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制定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协作配合工作办法,建立与生态环境、水利等监督主体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与检察、审判、公安、审计等部门问题线索移送和调查协作机制,加大生态环境领域执纪执法力度;会同陕西安康、河南南阳等地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监督机制,推动形成全流域护水、全链条监督工作格局。
强化数字驱动,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优势,不断优化数据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水平,以科技力量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纪委监委建立“数智护水”监督平台,依托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智慧监督系统,开发动态研判、线索快处、跟踪督办、以案促改、数智分析、监督总览等模块,完善自动预警、AI初审等功能,对断面水质监测、环库岸线监控、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加强数字监管,及时精准发现和识别高频问题线索,实现监督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建立全市重点涉水企业排污和相关部门监管执法数据比对模型,搭建“数据归集、分析比对、发现问题、及时预警”监督链条,及时研判处置生态环境异常情况。对大数据比对出的疑似问题,坚持第一时间甄别身份、第一时间调查核实、第一时间督办整改、第一时间查处问责,以大数据为监督赋能增效,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湖北省十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聂汉平)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法制舆论监督网
执行副总编:李守岭
COPYRIGHT @ 2019 WWW.FZYL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舆论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廉政系列片《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 2023021963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374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