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畲乡绘就新图景
情满景宁 凤凰展翅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自浙江景宁报道 视频制作 尹雪诺
制图:李芸
“40年来,景宁县在民族团结、特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各族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我感到十分高兴。”2024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回信,向景宁建县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对景宁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牵挂畲族群众,关心民族地区发展,两次深入景宁调研。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鼓励干部群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景宁干部群众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走出一条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民族山区县告别贫困、振翅高飞。
情系畲乡:
“景宁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给予特别的扶持”
爬坡、转弯、再爬坡……随着车辆驶入景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呈现在眼前:蓝天与白云相依、青山与绿水相伴,畲族特色的建筑依山傍水连成一片,民族创业园的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街道干净整洁、环境优美舒适,各族群众在这里忙碌着、奋斗着。
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曾给这里带来长期的贫困与落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成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4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以凤凰为图腾的畲乡展翅高飞,景宁年生产总值从成立之初的5193万元跃升至如今的超百亿元,各族群众携手实现全面小康,奔向共同富裕。
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情系畲乡的关切,景宁各族群众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将景宁作为基层工作联系点,2002年和2005年两次调研景宁,走村庄、访农户、看茶山、议发展;2006年进一步要求“景宁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给予特别的扶持”;到中央工作后多次对景宁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推进富民安居工程、建起中国畲族博物馆、发展“景宁600”农产品、推进惠明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打造畲乡风情游……这些年,景宁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特色发展之路。县城面积从1984年的0.43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7亿元、增长8.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0%、8.4%。
安居有新屋、就医有医保、教育有保障……畲乡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80多岁的村民蓝陈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亲身经历了景宁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用畲歌将这些变化传唱给更多人知晓,“党的政策真英明,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年又比一年好,畲汉人人得保障”。
指引方向:
“景宁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走进景宁县澄照乡三石村高山茶园,白色标语牌竖立在茶树之中,在一片绿色的映衬下十分醒目,凝练的文字揭示了这里从一穷二白到村强民富的“密码”。
三石村位于景宁县城西南4.3公里处,生态环境优越,适合茶树生长。如何发展惠明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三石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曾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初南回忆:“以前的村子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为了让村子强起来、村民富起来,村里一直在探索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干部带领村民想了很多办法。”
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为当地发展把脉定向。他直截了当地说:“景宁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景宁调研,在深入三石村马岭头茶叶基地考察茶产业时,叮嘱村干部“好好发展这个生态产业”。
外出学习、集体研究、培训村民……村干部铆足一股劲儿要把茶产业做起来、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锚定方向、齐心协力,改变随之而来:2009年,绿茶换白茶,亩均效益翻番;2010年,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建起茶青交易市场,交易量占全县80%;2021年,发展“种树引鸟控虫、养羊控草肥园”生态种植,白茶亩均产值最高达到2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超过18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不仅如此,三石村在乡村治理方面也取得了喜人成绩,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不久前,我们刚洽谈了一个农文旅项目,打算以电商直播等方式把茶叶品牌‘打出去’,把游客‘引进来’。”三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兴和介绍。如今,村集体经济不仅实现了固定资产的稳步增值,发展红利还直接惠及家家户户,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还有其他额外收入。陈兴和提到一个细节,三石村每年都有外村人来村里务工,很多村民靠着租房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惠明茶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茶”。随着景宁推进惠明茶产业发展等举措实施,全县累计建成“景宁600”生态基地13.47万亩,2024年销售额达7.4亿元,带动4000余户种植户人均增收2万元,也让4万多名茶产业从业者人均增收1.2万元。全县逐步形成以惠明茶产业为主导,高山果蔬和中药材为优势产业的现代高山农业发展体系;培育精密制造、竹木加工等两大主导产业,推进电工电器、竹木加工等重点产业链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成功招引多项文旅融合类项目。遵循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指引,景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建设,走出一条生态富民、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之路。
殷殷关切:
“畲族自治县全国只有一个,是景宁最大的特色”
“这是我们的畲族彩带,既能当腰带、背带,也是畲族人的定情信物,被称为‘活着的畲族文物’……”走进畲族彩带传承馆,极具民族特色的彩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如围巾,有的似腰带,不同的色彩、花纹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选框、凿档、架杆、配线……指着旁边的制作工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带编织技艺”传承人蓝延兰仔细介绍着彩带的制作流程。她从6岁起就开始进行彩带编织,通过数十年的潜心制作与不断创新,她制作的畲族彩带已经从生活用品变为远销海外的民族艺术品。
“小时候从外婆手里学会了这门手艺,近些年政府非常重视这个手艺的传承,给予很多荣誉,我感到非常自豪。”蓝延兰说,现在不仅编织彩带的人多了起来,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专家、游客也多了起来,更多人知道了畲族彩带。眼前这家畲族彩带传承馆,每年都能吸引3000余人次前来。“国家有补贴、游客来购买,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一定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
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是景宁独特的资源。200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景宁调研时指出:“畲族自治县全国只有一个,是景宁最大的特色,也是丽水很重要的特色。”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畲族文化为畲族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让畲族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在殷殷关切下,畲歌、畲族彩带、畲族服饰等极具特色的民族元素,不断转化为景宁的县域名片,推动畲族文化传向海内外。近年来,景宁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将民族文化传承全过程融入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景宁通过设立畲族文化发展基金、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举措等,推进畲语、畲歌、畲舞、畲服等保护传承。如今的景宁,中国畲族博物馆成为当地展示民族历史、体验民俗文化的地标;30多座乡村非遗展示馆遍布全县;连续多年举行“中国畲乡三月三”民族节庆活动,推出《畲山风》《畲家谣》《千年山哈》《畲娘》等优秀文艺作品……独特的畲族文化风情不仅吸引八方来客,展示畲族文化魅力,也有效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监督保障在一线丨护航绿色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自浙江景宁报道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的“中国畲乡之窗”景区十分火热,独特的畲乡风情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体验,也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畲乡之窗”景区游客量已突破120万人次,畲族文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近年来,景宁结合特色风情和生态优势,进一步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把特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拓宽各族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护航绿色发展,景宁县纪检监察机关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立足职责定位,强化政治担当,做深做实政治监督。
“我们把监督嵌入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政策落实、干部作风、营商环境等方面,建立了联通‘室组地’、贯通县乡村的立体监督体系,共开展监督检查16次,发现并推动问题整改11个,督促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景宁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叶秀华介绍。
农业是景宁的一张名片,惠明茶、高山冷水茭白等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也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景宁县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护航生态产业发展列为重点内容,通过开展联动监督检查,了解产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督促相关部门加快解决,以有力监督推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今年以来,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线索48条,立案15件。
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景宁连续三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畲乡风情。为护航旅游产业项目廉洁高效实施,当地纪检监察机关紧盯项目招投标、建设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设立谈心谈话清单、监督任务清单、问题督办清单“三张清单”,对旅游产业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精准监督,防止出现损害和阻碍旅游产业发展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发展为了人民。当地纪检监察机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上门问廉集民意、专题调研察民情、‘室组地’联动解民忧”的监督机制,紧盯偏远山区群众看病就医远、独居老人吃饭难等问题,推动主管部门持续优化惠民举措,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
“深受关怀,理当感恩奋进。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有力的政治监督坚定践行‘两个维护’,把监督重点聚焦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走好特色发展之路、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上,为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叶秀华说。
短评丨民族团结 一路生花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发展得怎么样?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奔赴美好的明天。经过脱贫攻坚,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如今,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向前。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在心。在福建工作时,到任宁德后不到一个月,就到畲族人口占60%的福安市甘棠镇过洋村调研;在浙江工作时,先后两次调研景宁,为当地发展把脉定向;《摆脱贫困》一书中,《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等篇章阐释了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
民族团结,一路生花。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法制舆论监督网
执行总编:曹锦宝
评论列表
我要评论